首页公司简介产品展示新闻资讯成功案例订车流程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销售经理: 周经理
  • 联系电话: 13872893122
  • 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微信: 13872893122
  • 邮箱: 1411168279@qq.com

推荐新闻NEWS DISPLAY

微信扫码
不仅是专业的导购
还是聊车的好伙伴

随机新闻NEWS DISPLAY

面对中国制造2025 专用车企业该如何把握机遇与挑战

作者:Author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1-03 12:25:54

分享:
新闻导读:专汽家园优惠信息发布的面对中国制造2025 专用车企业该如何把握机遇与挑战为本站原创。  继德国工业4.0战略宣布以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在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继德国工业4.0战略宣布以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在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起了两会代表和业界的热议。究竟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可能社会各界还不太清楚。根据李克强总理的报告精神,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低小散等企业动真格,鼓励中国的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背景、重点发展的领域和步骤,分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整个汽车行业乃至细分市场专用车行业的影响,以此希望能够为专用车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制造业到了不得不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紧要关头。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说提的非常及时,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中国目前的制造业面临着以下困境:

  第一,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制造与技术模仿阶段,在附加值较高环节缺乏竞争力。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制造业19.8%,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不过,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并不是强国。典型例子是,很多核心部件难以生产出来。

  第二,随着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本土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高端合资制造产业回归欧美强国,低端的劳动密集型正往东南亚转移。如今,中国中小微型企业乃至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了转型升级中最难熬的阵痛期,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压制中国制造业;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凭借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

  第三,中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目前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威胁"。事实证明,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传统工业增速下降。从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数据获悉,去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22.8万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全部的工业增加值增幅7%,工业出口占了1/7,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制造”逐渐呈现后劲不足的疲弱态势。据悉,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为3.3%,较上年大幅放缓8.9个百分点。中国中小微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工业制造业效益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第四,用工荒。随着中国劳动力总量连续3年下降,中国招工的成本越来越高,即使是在边远地区的农村,找一般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种植收割,每日也需要100多元以上,多的高达数百元。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步骤、任务重点及意义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进行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可以肯定的讲,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特点

  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丰富的内涵,笔者简要总结了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创新驱动。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被提到两会的重要议程,国家也加大了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

  2、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实际包含了“智”和“能”两个层面的内容。“智”是智慧,意味着工业4.0时代的机器具有了“IQ”,能够像人一样聪明地感知、记忆、判断和决策,将实现人类智慧在机器上的最大延伸;“能”指能力,是适应机器“智慧”的有效执行,使机器的能力达到最大化的拓展。机器的“智”与“能”有效结合,共同实现智能制造。今年年初,东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 25”战略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深化“机器换 人”专 项 行动,以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来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近期,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投入建设,这标志着当地“机器换人”战略进入新阶段。“无人工厂”就是在人口红利消失、原材料成本虚高、招工难、效率低等问题的驱动下的必然产物。机器人相比人类而言,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机器基本不知道疲倦,给予其能量就可以不断运转;第二,机器出错几率更低,大部分人类历史上的工厂事故都是人为失误引起,机器人在设定程序下很难出错,除非程序本身有缺陷。人类往往会随着工作不断重复、工作时间变长而变得疲劳,进而出现差错,机器人不会;第三,机器能够更好的控制精度,对于一些精密仪器的操作,机器人通过特殊手臂等方式可以做到毫厘不差,具备这样素质的工人并不多;第四,最重要的一点是,机器人长远来说是更便宜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缓解用工荒,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使用成本仅为人工的23%。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为企业盈利提供广阔空间,也提高了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通过硬件机械手来取代人工,再建立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软件控制系统,进行网络远程操控,将大幅度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机器换人的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迅速发展,“中国智造”的时代即将来临。长远来看,无人工厂能把绝大多数从事繁重机械工作的工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产品生产率提高十倍甚至二十倍之多,这也符合制造业“以人为本”的发展大势。这对于动产业升级的中国工业而言,绝对是个重大利好。

  3、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制造业一直将“最低成本、最高质量、最快速度、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灵活性)”作为永恒的追求。中国制造2025是整个产业理念、模式、技术的全面变革,要求以智慧的机器取代人完成判断和重复劳动,人只做综合性的管理决策,从而把人为因素对制造的不利影响彻底消除,并将人的智慧在制造中发挥到极致。因此,中国制造2025有望真正实现大规模制造与个性化定制生产的有效统一。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更新很快,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生产方式,按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生产方式。从消费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织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低价值生产的产业方式会与高技术进行混合,可以用同一个工厂的柔性化生产线,来生产越来越多不同的产品。

  4、以人为本。中国制造2025并非一味地追求自动化,排斥人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国制造2025未来将更加注重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领域,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来融洽处理人、机械和环境的关系,让科技硬件装备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支持,并利用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5、低碳化、高品质。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是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未来的制造一定是低碳化、低能耗的制造。以汽车为例: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目前汽车带来了四个大的社会问题,分别是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道路安全和城市拥堵。另外,我国的国产品牌汽车崛起之初,走的是廉价汽车的路线。但现在几乎全球所有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中国的消费者看到了什么是理想中的汽车,什么是世界级的汽车,什么是潮流的汽车。当他们有这些认识后,就会以此作为需求标尺去衡量自主品牌汽车,作出是否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抉择。当人们要买车时,他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理想中的汽车要素有哪些,这其中往往包含着高品质和高科技。

  四、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中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启发

  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国家层面对制造业的一个长远规划和战略,汽车产业在中国制造业中始终都是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带动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末端消费。专用车是整个汽车行业一个非常小的分支,并且目前的专用车行业发展存在着“小、杂、散、乱”等诸多问题,甚至国内很多专用车生产企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流水化的生产线都很少,离精益管理要求还差的很远,智能制造更谈不上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制造2025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研究2025战略,发现未来制造业的趋势和要求,并付诸于行动,早部署早准备才有活路,否则被淘汰是必然的。那么,作为专用车生产企业到底该怎么做呢,笔者有以下观点和建议:

  1、抓住低碳化、环保化的趋势。专用车制造的低碳化、环保化包括三个大的环节,即制造、使用、回收循环再制造。专用车是产生二氧化碳非常多的制造业,从炼钢到铸造,冲压、焊接、涂层都在产生二氧化碳。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汽车制造层面要低碳化,必须讲究高效率和绿色,即低碳化应覆盖汽车企业的制造环节,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使用环节中,低碳化应当包括轻量化、低油耗动力、电驱动等方面。目前来看,汽车业要想真正做到使用低碳,新能源是一个发展方向。从回收循环再利用方面看,专用车应该使用环保、低碳、高效、再利用材料,确保资源得懂最充分的利用,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客户个人层面创造效益。

  2、抓住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汽车制造一定是人和机器高度配合的制造,人从乏味枯燥的一线生产转向从事智能设备的操作,专用车行业在生产环节将不断智能化,同时也将直接推动庞大前后端体系的重塑。某些专用车零部件可能同时在跨地区的不同工厂生产,然后在一个工厂组装,所以清楚了解一些零部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需求状态变得更为重要。当专用车生产企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去应对更为复杂和个性的客户需求时,它也将同时要求供应商连续不断地准时供货,直送工位,做到零库存,同时加大产品前装设计的参与,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通过智能化控制成本。智能制造将不断生产出智能汽车,智能汽车将在理解人、解放人、帮助人方面将人的能力最大化延伸,而正是智能制造使真正的智能汽车成为可能。目前,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使用率、革新的程度位居世界第一,这就为我国汽车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机会,因为汽车是最好的技术平台。国人喜好手机,所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会先到来。未来信息化的定义是人与车互联、车与车互联、车与OEM互联、车与服务互联,就是车与家庭互联、车与社会互联。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仅使汽车与家庭互联、与社会互联,而且使汽车更具魅力。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从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现有水平低,表明未来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大规模使用智能机器是未来制造业的必然趋势。

  3、抓住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趋势。智能制造将使汽车这种大宗、复杂商品的真正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需求端”与“生产端”直接连通。消费者与工厂直接对话的c2B(消费者to制造商)模式将成为主流,c2B将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更准确地反馈给汽车制造商。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供应端和消费端同时发生着剧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也从产品质量控制转移到了客户价值创造。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能够生产更复杂、更先进的产品和系统,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个性和多样的要求。这与专用车的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特点是不谋而合。个性化的需求就要求企业有柔性化的生产线,使得各种资源的以最快的速度组合,使重新配置成为可能。目前,我国的专用车行业依然是以静态生产线为主,很多连工业2.0都还没有达到,完全就是小作坊式作业,很难时代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的是柔性生产线和动态价值链的实现,能够更好地协调客户和产品之间包括设计、订货、生产和物流在内的一系列具体供求关系。当静态生产线转变为动态生产线,实现智能管理后,多种产品的混线生产将成为可能。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中小型专用车生产企业如何有效融入到智能制造体系中,将成为实现个性化生产的关键要素,而游离于此体系之外的中小企业将难以生存,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受害者”。

  4、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目前互联网产业风起云涌,多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此笔者认为,从满足货物点到点的移动需求出发,专用车汽车产业本身不会被颠覆,但思维僵化、不能有效利用新技术进步、转变缓慢的专用汽车企业,很可能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被颠覆或取代。汽车产品需求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进步相结合,一定会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车联网、智能汽车等完全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模式“突然”得到产业化普及,以实现人类和货物点到点的更安全、更快速、更便捷、更舒适地移动。如今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你不参与进来,你将成为孤岛,你不拥抱互联网你就会被遗弃。

  数据显示,在车联网热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在汽车产业链渗透率已从2010年的4%,增长到2013年的6%,今年有望提升至7.5%。预计2018年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90亿欧元,带动相关服务的产值可能超过1万亿。在汽车产品环节,依靠车联网实现汽车“智能化”趋势正在加速。未来的智能化与大数据,将会给专用车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互联网和汽车的结合,将会颠覆现有模式,未来要走线上线下的结合开拓方式,从线上收集线索到体验、销售、服务,大数据将为精准制造和个性定制网罗一切可以为客户提升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5、高瞻远瞩,提前谋划,建设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专用车生产企业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及早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高端人才,这是关键的关键。未来的专用车生产车间将采用机器人的生产线或将形成“技术人员+普通作业员”的标配,而且未来专用车企业对懂机器人技术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另一类需求较大的员工,则将扮演机器人技师乃至工程师角色。在每一台工业机器人高效运转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中枢把控。机器人作为高端精密制造行业,其后续保养、调试安装所要求的精度比较高,小至一个减速器里面的一个轴承、一个关节臂间隙的调整,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很难掌握其中的技术诀窍。专用车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眼光要放长远,要聚焦,只有这样才能紧跟国家智造的步伐不掉队。

  6、专用车企业要改变思维,真正的重视技术。目前状况下,我国的很专用车企业家可能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认销量,因为这和其利益直接挂钩,所以他们一谈销量这些内容肯定很来劲,而对于技术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崇拜。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专用车企业现在最缺的是对新技术的崇拜,喜欢立竿见影,一味的同质模仿,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相信一旦企业真正崇拜技术,这个企业肯定永远倒不了,并且会得到更多的利益。目前,国内的专用车企业鱼龙混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非常严重。中国汽车进入新时代,专用车企业领导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做到传统汽车技术与电气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并重,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并重;国家主导与企业跨界并重。要下大力气尽快补足短板,力争早日在高质量制造、基础创新上有所突破,为适应未来的制造业发展新业养精蓄锐。

  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两者异曲同工,可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起来要比工业4.0的难度更大,因为我国很多制造业2.0(决质量问题)、3.0的问题(绿色和数字化、机电一体化)还没有解决。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国家推进2025战略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未来必定是人与机器协作创造出来的世界,汽车业实现“智能制造”已势不可挡,专用车行业也不例外。专用车生产企业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就需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劲儿,早研判、早谋划、早准备、早实施,用智能制造站稳脚跟,抢占市场。

  • 本文网址:
  • 分享:
    ×关闭

    线